原來高蹺除了用來娛樂,還有這么深的教育意義,家里有孩子的快看
發布日期:2020-07-15 作者: 點擊:
高蹺在我國民間也稱作高蹺秧歌。在我國的全國各地都存在著一種民間舞蹈,居民舞蹈時都踩著很高的木板兒由此得名。高蹺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有代表的高蹺秧歌被當作一種技術表演,南北朝時期便有踩著高蹺表演的畫作。通常一般以跳舞的形式,有時候參加表演的人有十多個甚至20多個。跳舞的人扮演著某個角色,模仿著某個歷史人物。民族高蹺秧歌
通常用著鐵扇、棉布、鐵棍、長槍等。表現的形式更有好幾種,尤其是以“踩街”最為著名。跳舞場上有大場和小場,每個角色之間通常男女搭配邊跳邊走。各地的高蹺都是30厘米到三米不等,從表演形式上又分為注重表演和注重說唱的形式。高蹺十分有技巧性,展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于是在2006年,高蹺經國務院批準正式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人們常說過年非常熱鬧,晚上必須要看大戲,這些白天踩著高蹺的人在晚上便熱鬧了起來,這邊是在山東北部一帶的濱州地區民間流傳著關于踩高蹺的順口溜。在這美麗富饒民風純正的黃河三角洲腹地的園林型城市。即盛行高蹺,因為離著市區比較近,所以人們接受新鮮事物也比較多,過年期間踩著高蹺逐漸成為人們,非常喜歡觀賞的一項節日活動。
踩高蹺也是十分長遠,根據商代甲骨文中就發現了有著高蹺的記載,而在民間一旦提及高蹺,人們首先就想到的是春秋時期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嬰是齊國的宰相,他雖然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但是他卻身材矮小,長得其貌不揚。有一次,他奉命出使燕國,燕國的國君知道晏嬰長得十分矮小,于是便想羞辱他一番。他便在宮中設了十分矮小的凳子給他安排的床鋪也是十分的小。晏子看到之后,不急不忙不動聲色地等到燕王接見他時便故意做了一副一丈高的木樁綁在了自己的小腿上,踩著木樁去見了燕王。燕王看了之后便請他坐下,晏嬰說:“這個座位太矮了,如果大王不給我合適的座位,我只能站著了”。
燕王看到此情此景,便心中無奈,只得將正常的座位拿起著晏子坐,不然十分不方便。于是過了一會兒,晏嬰便問燕王安排的床鋪怎么樣?燕王此時十分難堪,便急忙將床鋪換成了正常床鋪。從此之后,踩高蹺的活動逐漸在民間流行了開來。
踩高蹺一類的活動,從古代到現在一直都在流行著,每逢有重大節日之時,人們便都喜歡踩著高蹺來迎接美麗的節日,而這時候踩高蹺還伴隨著敲鼓、放鞭炮、舞獅子、放龍燈,尤其是在濱州一帶,踩高蹺最早對出名的莫過于南和東村了。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這時村中的幾個年輕人,自愿組成了一支隊伍。由于當初建立的還比較早只接受男隊員,從來不讓女隊員參加,直到思想解放之時,女人才加了進來。她們也僅僅是做幾個簡單的跳躍動作,有時甚至連妝都沒有化。
直到1980年踩高蹺才逐漸的在全國流行起來,人們也逐漸開始化妝表演。開始打扮著踩高蹺,這樣才更有觀賞性。
現在我們經常在村里,能聽到陣陣的敲鼓聲,這是便是高蹺隊來了,家中有老人的一聽,老人就會兩眼發光,開始有了笑容??粗先藲g歡喜喜的跑了出去,聽著音樂扭著腰踏出了院子,仿佛又回到了幾十年前那個流行高蹺的年代。